當黑茶走進生活
為了更好地反映行業發展熱點、傳遞行業正能量、搭建交流平臺、傳遞茶業訊息,今年我們特開設了“茶周刊訪談室”。在這里,我們的記者將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筆去記錄,與您一起領略行業的風云變幻,記錄行業的先鋒觀點。今天是訪談室第一期的內容,主題為當黑茶走進生活。
茶會、茶空間、茶家具,都是和我們主題“茶葉”緊密相連的元素,一同構建起茶生活。茶生活,按理說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但是事實上,茶葉這個本該是國飲的大眾產品,卻一直被社會劃分為小眾圈子,生活中當我們舉起手中杯的時候,里面裝著茶湯的概率也并不高。為什么茶葉和大眾日常生活始終保持著距離?本報記者馮斯正與三位嘉賓共同探討茶葉該怎樣走進生活。
董力:私聊茶社創始人,致力于打造適合大眾消費的茶館,經營的茶館位于北京大望路,人氣很旺。
藍彬:搭建一心苑茶友會平臺,以平常心傳播茶知識,組織特色主題茶會,吸引了眾多茶愛好者。
張銀林:中藝鼎盛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專業制造茶藝家具,業內獨樹一幟。
您眼中的茶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據您觀察,如今哪些現象恰恰違背了這個理念?
董力:其實我覺得茶生活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茶葉走進大眾的生活,普羅大眾都知道茶,能夠喝到茶,慢慢地通過喝茶了解茶文化??墒乾F在這種情況并不普及,茶葉并沒有走進千家萬戶。
我國古代就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姜醋茶”的說法,但同作為“開門七件事”,茶的普及跟其他幾個類目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茶之所以沒有走進大眾的生活,我覺得流通領域存在很大的問題。我相信,除了茶區的人,大多百姓對茶是既了解,又陌生,可是說是“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大家要接觸茶,應該就是通過茶葉店、茶館、飯店這些場所。在我看來,這些流通的重要環節并沒有很好地把茶農種出的茶更好地介紹給消費者,反而是給茶加了很多附加的東西,人為提高了茶的價值,讓大眾對茶有點“望而卻步”了。想一想,很多人去茶葉店買茶,是想送禮;提到去茶館消費,很多人都會馬上想到高消費。
現在由于這些錯誤的引導,導致消費者對茶形成了固定思維,把茶與暴利、貴、高不可攀聯系在了一起。當然,茶里確實有貴的品類,但是大多的茶還應該是普羅大眾可以接受的價位。所以,我認為,要讓茶葉走進大眾生活,商家不能單純追求暴利。
藍彬:我首先用陸羽《茶經》中的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我心目中的茶生活的樣子,叫“比屋之飲”,指的是家家戶戶都在飲茶的生活景象。我認為這比“茶為國飲”更能貼切地描述茶葉走進生活的狀態。雖然“茶為國飲”聽起來似乎更高端,但是遠離老百姓,畢竟老百姓都喝茶才算得上茶走進生活。其次,我認為茶葉走進生活的狀態應該是處處都能喝到茶。比如茶館,要讓老百姓敢進去;在單位,企業要提倡飲茶文化;在學校,要為學生創立喝茶的便利條件?,F在很多國外的學校都已經可以為學生提供茶飲品了,為什么我們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反而喝不到茶?這值得我們行業反思。
從目前的社會現象來看,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問題影響了茶葉與生活的融合。首先是茶葉產品本身。我們喝茶都希望喝到健康的茶,從本質上說,茶是健康的飲品,但也需要我們生產的茶合乎標準。目前我們市場上一些茶葉的品質并沒有保證。這其實阻礙了大眾的茶消費。其次是茶葉的銷售過程缺少透明性,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甚至引發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再次,與飲茶有關的風俗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
張銀林:我覺得茶葉要走進生活,就要讓喝茶變得簡單、輕松、愜意。而現在,喝茶很難做到這幾點。
我的家鄉在產茶區,從我小時候,喝茶就是很自然、簡單的事情。家家戶戶都喝,自己在家喝,招待客人喝,出去干活也帶上泡好的茶,茶就跟我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墒乾F在不太一樣,有些人不談佛、不談道就不能喝茶,還有些人對茶具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講究,喝茶變得很復雜。而這樣喝茶的人多了以后,年輕人也被這些所謂的規矩嚇到了,不敢隨便喝茶了。
另外,我覺得要讓茶葉走進生活,現在的茶企做得遠遠不夠。我現在做茶藝家具,但我也知道,茶很不好推廣。特別是現在進入互聯網時代,茶葉成為在互聯網上最不好賣的品類之一。這也與我們的行業有關系,產品沒有標準,有品類,沒品牌??墒欠从^國外的茶企,英國立頓卻做得很好,在我國也賣得風生水起。
所以,我認為,要讓茶葉融入生活,要從源頭上抓好茶的品質,從營銷上動腦筋,茶企門檻要高一點。在推廣上特別要注意80后、90后、00后消費者的意愿,不要把茶說得高不可攀,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這樣只會把消費者拒之門外。
結合自己的工作內容,從營銷的角度,闡述如何讓消費者和茶在生活中真正融合?
董力:我認為從業者要做出自己經營的特點,把茶更好地推薦給消費者。開茶館是開門做生意,希望把更多的顧客吸引進來,但目前很多開茶館的卻自己把門檻抬高了。不管是茶還是服務,價格高得讓消費者不敢進。我是開茶館的,之前也開過定位比較高端的茶館,現在開始做平價茶館。之前經營的高端茶館不管是裝修還是產品,都非常高端,是定位給高端的消費階層的。但現在,高端的消費逐漸減少,我就開始做定位大眾消費的茶館。我現在經營的茶館選擇了一個臨街的建筑,地點和人流量都沒有問題,也是設計了大的落地窗,不像以往的高端茶館在私密性上下很多功夫。這樣的設計讓我的茶館從外面看,跟咖啡店很類似。但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不敢進,其實我的茶館人均消費也就30-50元,跟咖啡店差不多,甚至更便宜,一壺茶賣人民幣100-200元,4個人喝沒有問題,還可以免費續水,不限時間,但就因為大家都覺得茶館肯定比咖啡店貴,第一次來的時候心里還是有些忐忑。所以,我認為,現在把茶館消費變成大眾可以接受的消費,既能讓茶葉更好地走進生活,也是目前茶館經營的正確方向。
另外,我覺得,要讓茶葉賣得好,應該從高層發力,推廣茶消費。如果可以從國家的高度設置一個茶文化節,這樣就能更權威、專業地推進茶葉走進生活的進程?,F在很多茶文化節都是披著文化的外衣尋求利益,并不利于行業的長遠發展。在開拓市場方面,福鼎白茶的做法很有借鑒意義。為了占領市場,當地白茶產區的領導在各種茶博會上不遺余力地推廣,同時在電視上做廣告,讓白茶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現在風靡市場,這種由上而下發力的做法效果很好。
藍彬:我現在主要做了幾件事情。包括組織茶會、舉辦茶文化講座、開展茶相關培訓。
關于組織茶會,有些人會覺得太過形式,當成行為秀,行為藝術。但其實,過去家里來了客人請他喝茶聊天就是茶會,茶會就是親人朋友的一次見面而已。目前我在北京做了接近500場茶會,參加我組織的茶會的人目前應該有1萬多人。再就是關于“茶圣”陸羽的《茶經》的講座。我覺得《茶經》就是在講茶的生活化。因為在陸羽的時代,茶葉就走進了千家萬戶。再就是開展與茶相關的培訓,我認為這是推廣茶的重要手段。因為你培訓的是一個人,影響的可能是一批人。數據顯示,日本每年有50萬人學茶道??晌覀冎袊娜丝诒热毡径嗄敲炊?,在學習茶道的人數上還是比不過日本。如果中國也能每年有50萬人學茶道,這將是一個多大的市場。我現在做的就是要潛移默化地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來喝茶,喜歡茶。
此外,我希望能夠編一套教材,給小學生看,把茶相關知識與他們目前的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讓茶文化教育從娃娃抓起。
張銀林:我是做與茶相關的實體的?,F在實體經濟下滑,利潤更低。要改變這種不健康的經濟業態,讓茶相關行業擺脫困境,降價只是權宜之計。在我看來,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渠道。路在何方,要看渠道有沒有建立起來。前面我也提到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渠道也要建立在互聯網上,這就要求我們行業把思維轉換成互聯網思維。即使店面有1000平方米,能來的客人也是有限的,可是產品放上了互聯網,一天網上的點擊率就可能超過一個月來實體店里的客人。所以我們接下來會利用互聯網做好渠道建設。茶企也是這樣,必須要建立好渠道。做好了渠道才能讓信息對稱。茶行業現在不缺產品,缺得是渠道,要讓消費者找到你,認可你。如果我們公司后期涉及到茶葉的業務,我們的想法是一定要賣高品質、適合互聯網消費的產品。例如,如果我們在網上銷售我們的茶葉,會在塑封之后再附上一包體驗裝。因為畢竟網上買到的產品沒有親眼看過,親口嘗過,會有不滿意的可能。但如果有了試用裝,不用拆包裝,就能知道產品適不適合自己,對買賣雙方都更加合理。另外,我覺得原創也很重要,要追求精致,保證品質。有了暢通的渠道、高端的品質、更有吸引力的原創產品,相信會吸引更多的人喜歡上茶。
未來,行業從業者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普及茶葉生活化的概念,貫徹到實際行動?
董力:我認為茶行業要從自己的理念上提高。渠道的設置、目標群體的選擇、營銷的手段都應該更適應市場。生產企業要把心沉下來,生產更優質的茶,把品質提上去,把價位拉下來,不要再給茶賦予那么多的附加屬性,要讓喝茶回歸本質,幫助消費者找到喝茶的“初心”;渠道環節要做得更加暢通,當然也得降低一下門檻,用更親民的價格和服務讓更多的消費者走進店里;此外,政府也要推廣飲茶文化,讓民眾更加了解茶,了解茶文化。藍彬:首先,我認為茶行業從業者要有修路的思維,慢慢地打造生活茶空間、商務茶空間、學校茶空間。這跟鋪路、建自來水的管道是一個道理。鋪了路,我們就會走;有了自來水,大家就會喝。同樣的,如果每個人在家里都有一個喝茶的地方,他就會想到喝茶。
其次,我們要考慮社群,也可以說定位。曾經有一位財經作者寫到,有個很受90后、00后歡迎的樂隊,他們在上海賣演唱會的票,15秒鐘就可以賣完1萬張。而60后、70后根本就沒聽過這個樂隊。他們的社群營銷就做得很到位。我們的茶行業從業者也應該借鑒社群營銷的思維,找到我們的目標社群。
再次要把線上和線下進行結合,茶行業有個現象,就是網上銷售不行。但如果我們能在線上招來人氣,在線下提供方便的消費體驗,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對茶行業的營銷應該很有推動作用。以做茶家具為例,我們可以把成功的設計案例放到網上,讓大家可以隨時免費下載,但下載之后到店里買家具就得付錢。這是通過網絡實現了部分服務功能,線上促進線下消費。
最后,所有的人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茶行業要開展戰略聯盟。企業之間精誠合作,共同讓茶走進生活,實現全行業受益。當然戰略聯盟也可以跨界。比如有人將茶跟書結合,在書店賣茶,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張銀林:我覺得未來的從業者,不局限于茶行業,首先要有品牌意識,不管企業多小,都得有品牌。有了品牌,就會注重品質。企業應該每年都有預算投入到品牌建設。過去有做了幾十年茶的人,一直都沒有品牌,可能就用自己的名字隨意叫著,最后留不下自己的東西。這樣即使你能做出來好茶,大家也很難知道。
其次要注重人才培養。我們要吸納人才。我們公司現在就對人才非??粗?。對于好的人才,我們會給他們股份。更好地激勵他們。但這樣其實我們的成本也沒有提高。舉個例子,之前我們把自己的產品拍成圖片放上網,一個產品上網的成本差不多是人民幣200-300塊,但如果跟他們合作,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效率,成本可能只有30塊。
再次就是要合作。不能為了喝牛奶就養一頭牛。比如我們做茶會,可能需要插花,但我不用培養一個員工專門來做插花,可以找一個專門的公司來負責這塊業務。這是互利共贏的做法。相信,如果我們的企業結合得更加緊密,就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茶行業的未來也會更加光明。